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认识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自觉站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政治高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信仰血脉永续,不断从中汲取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思想养分和精神力量。
一、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革命文化引导革命斗争,革命实践催生革命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地区军民在“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斗争实践中孕育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优良作风和斗争精神,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山军民坚守革命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风雨如磐的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残酷的环境中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斗争,让党的旗帜在大别山上高高飘扬。“坚守信念、紧跟党走”与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忠诚于党的时代要求相承。大别山地区的革命英烈,以信仰的力量激扬奋进力量,不仅取得革命胜利,也为共产党人树立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榜样。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依然要坚定理想信念、紧跟党走,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
“顾全大局、团结奋斗”是大别山军民在革命斗争中彰显出的以大局为重,勇挑重担、主动作为的胸怀境界。大别山军民的顾全大局、奋斗牺牲都是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生活。“顾全大局、团结奋斗”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目标导向同行。当前,湖北承担着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时代使命,我们更加需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从革命精神中获得力量,做到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勇当前锋、不胜不休”集中体现在大别山军民高举革命红旗,浴血奋战,敢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并屡建奇功的事迹中,反映了大别山地区党和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勇当前锋、不胜不休”与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实践要求同归,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复杂形势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勇当前锋的敢闯敢拼精神,继续发扬不胜不休的昂扬斗志和坚韧革命意志。
二、保护开发红色资源,让精神传承有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湖北作为孕育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场域,在革命年代留下了大批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红色资源。弘扬大别山精神,要切实做好湖北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活化利用工作,让红色精神“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一是摸清红色资源底数。以夯实革命文物普查为基础,对大别山湖北地区革命文物进行全面排查,调查征集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鉴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二是推进红色资源的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对于部分体量小、分散度高、保护状况相对较差的革命文物,在较短时间内分期分批应保尽保,使濒危革命文物资源得到抢救性与预防性修缮保护,并纳入红色资源有序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内。三是积极规划编制,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以国家鄂豫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为指导,立足大别山地区革命文物保护的跨省特点,做好湖北境内的编制规划,实现区域性的革命文物整体集中连片保护和利用。四是加强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建设。积极推进“青史”工程,与口述史、田野调查结合,普查、发掘、甄别乡村革命者的生平与革命经历,科学整理、翔实记载以传青史,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在原始文献基础上建设数据库,使革命历史资源不随时间流逝而湮没。
三、深化研究宣传,让红色品牌亮起来
红色基因熔铸血脉,精神火炬代代相传。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热”起来,要坚持深化研究、宣传引导、建构平台的有机统一,以宣传创新讲好红色故事,以实践创新激发红色动能。
一是深化阐释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大别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等历史定位,紧紧围绕大别山精神的形成过程、内涵特征、坐标方位、时代价值等理论课题,持续推进大别山精神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研究,将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研究透、阐释准、解读好。二是凝聚思想共识,加强宣传引导。大别山区“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书丰碑”,是一片“抓把泥土都能渗出鲜血”的土地,“金刚台上妇女排”“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红色故事俯拾皆是。通过讲好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宣传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加深全党全社会对大别山精神的思想认同。三是优化平台建设,强化协调联动。持续优化跨省区、跨部门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打造高校、党校、科研院所的纵横联动机制,加强协同配合,打破地理界限、学术界限,紧密三省交流合作,凝聚工作合力,做到资源互利、成果共享,扩大大别山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四、加强教育培训,让红色精神传下去
弘扬大别山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需建构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既要牢牢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又要持续深化“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不断拓展内涵外延,还要切实提升教育培训实效,推动红色精神从“入耳入眼”到“入脑入心”。
一是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体。把精神传承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干部集中培训、“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载体,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经常性红色文化教育,深化拓展红色文化融入血脉、融入日常,让党员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努力把红色基因植入灵魂。二是丰富“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内涵。用好“大思政课”渠道,推动红色基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红色基因体现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年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三是注重教育培训实效转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做好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的“下半篇文章”,把大别山精神融入到支点建设中,将大别山精神与“七大战略”行动和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结合起来,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烽火岁月,大别山人民坚定不移紧跟党走,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不懈用大别山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让大别山精神焕发出熠熠生辉的时代光芒。
(来源:《政策》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