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红安分校(院)官方网站!
无障碍浏览

以大别山精神之光照亮新时代作风建设新征程

巍巍大别山,烽火淬真金。从黄麻起义的星火燎原,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战略壮举;从“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的全民响应,到“最后一碗米送军粮”的鱼水深情——大别山精神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铸就磅礴力量,矗立起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指出,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考察湖北期间,总书记更明确要求“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为新时代传承红色血脉指明了方向。当历史行进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面对风险叠加、挑战交织、任务繁重的时代考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愈发紧迫。此时更需从大别山精神这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宝库中汲取磅礴伟力,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检验”的时代之问为牵引,奋力答好作风建设的新时代答卷。

学什么:以信念之魂,筑牢政治根基,照亮作风建设方向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之灵魂。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大别山地区历经敌人二十七次惨烈的“清剿”、一百多次疯狂的“围剿”,却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黄麻起义时,四十八万群众毅然决然地举起土铳、梭镖,以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革命堡垒,那是对信念最质朴的坚守。黄安县宣传干部张南一被捕后遭敌人割耳削鼻,却依然以钢铁般的意志高呼“头可断,血可流,不革命办不到”英勇就义。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长征途中战斗中,身负重伤,却依然坚持指挥,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生命诠释了“紧跟党走”的深刻内涵。徐海东大将家族六十六口人为革命牺牲,但他也从未动摇过革命信念,始终如一地坚持斗争。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领导的绝对信赖。正是这份信仰与信赖,让大别山的儿女们在革命的道路上,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能矢志不渝。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新时代作风建设,首要在于加强理想信念的淬炼。必须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立身之本、为政之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对各种风浪考验时“风雨不动安如山”,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乱云飞渡仍从容”,确保作风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怎么学:以党群一心,涵养为民情怀,强化作风建设核心

  “顾全大局、团结奋斗”是大别山精神最深厚的血脉根基。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无后方作战”时,群众自发拆门板作工事、献粮缸当军灶;支书为掩护伤员,被敌人刺刀挑断双腿仍紧咬不说——这种生死相依的党群关系,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必然结果。在鄂豫皖根据地更将这份深情升华为制度自觉,坚持“不要错过客观形势种种便利革命的机会”,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鄂东北特委召开各县联席会议分析政治形势,六安中心县委将“调查社会状况”作为支部生活内容,形成“把实际摸清楚”的好作风。面对国民党的封锁,为了更好地军民合力恢复农业生产,创造性建立“共产党礼拜六”制度,党员每周固定一天帮群众砍柴割谷、修桥补路,用汗水把为民服务刻进日常。鄂豫皖根据地的党员干部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1931年鄂豫皖中央分局就提出严令:《节约粮食各机关日吃稀饭一顿的决定》,党政机关每日吃两顿稀饭,禁止使用洋烛、油光纸糊墙,开展反浪费运动保障军民供给。正如中央指示所言:“党若脱离群众,便要根本动摇党的基础。”正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为民情怀,才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的人民力量伟大见证。正是这种“与群众同冷暖、共患难”的精神,成为根据地存续发展的“压舱石”。

  历史深刻昭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新时代作风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核心要义,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作风优劣的根本标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人民至上”理念深深镌刻在每一个工作细节里,在服务人民中不断擦亮作风建设的鲜亮底色。

如何检验:以勇当前锋,砥砺担当之力,淬炼作风建设锋芒

  “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是大别山精神最鲜明的行动特质。1927年黄麻起义中,潘忠汝率领农民自卫军以土铳、梭镖对抗国民党正规军,血战三天三夜,用三千人牺牲换来鄂豫皖第一支工农武装的诞生。1931年鄂豫皖中央分局设立最早的工农监察委员会,农民代表手持“红缨枪”监督干部,查处贪污腐化分子三十七人,用自下而上的监督坚决破除官僚主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民主监督的先河。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湖北孝感大悟山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1939年“余家店战斗”以三百人伏击日军八百人,歼敌两百余人,创造华中敌后以少胜多的典范;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面对国民党二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光山、商城等地连续发起“高山铺战役”等七次歼灭战,七个月歼敌十二万,迫使蒋介石调回重点进攻山东、陕北的兵力,彻底扭转全国战局。这些壮举将担当从精神口号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能力。无论是红军时期“三支主力红军摇篮”的赫赫功勋,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战略进攻“尖刀”的关键作用,大别山军民始终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魄勇挑重担。

  新时代新征程上,风险挑战层出不穷,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担当作为的实效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传承“勇当前锋”的锐气,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面前敢于革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湖北省委的政策落实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以实干担当检验作风建设的成色与锋芒。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大别山精神这一穿越时空的宝贵财富,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答好“学什么、怎么学、如何检验”的时代之问,关键在于将大别山精神的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其魂,是汲取精神养分的关键一步。我们要深学细悟大别山精神中信念的坚定性,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追求,这份执着坚如磐石,为前行指引方向。同时,领悟宗旨的人民性,明白人民是力量的源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握担当的先锋性,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将这些特质融入血脉和灵魂,让精神的力量在心中扎根。

  践其行,是将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必由之路。当前重点纠治“在履职尽责中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官僚主义顽疾,把大别山精神的精髓融入日常工作,在岗位上做到常态化坚守,不敷衍、不推诿;服务中追求精准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攻坚时实现实战化,以无畏的勇气和智慧破解难题。通过躬行笃行,锤炼出过硬的工作作风。

  验其效,需要以科学标尺衡量作风建设成果。作风建设最终要落脚于增强群众获得感,以群众满意度为第一标准,看工作是否真正惠及百姓;以发展贡献度为重要指标,检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难题破解度为关键考量,评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作风建设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切实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革命年代的烽火到新时代的征程,大别山精神始终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它告诉我们:作风建设的根,在信念;作风建设的核,在为民;作风建设的效,在担当。新的赶考路上,只要我们把大别山精神传承好发扬好,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就一定能答好新时代的“作风考卷”,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湖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返回上级
返回顶部